尋找最佳解方: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新加坡怎麼應付? | TechNews 科技新報
Published by 劉正山,
新加坡是知名的彈丸之地,且以前比現在小更多,1819 年時面積為 578 平方公里,到 1965 年獨立時面積為 680 平方公里,經過孜孜不倦與海爭地,如今面積 734.3 平方公里,從最初到現在增加超過 25% 土地。
新加坡還要繼續與海爭地,計劃至 2030 年要再增加 4% 土地面積,但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許多島國都面臨滅頂命運,新加坡也難逃影響,三分之一土地都只離海平面少於 16 英尺,海平面上升威脅下,別說繼續擴大國土,甚至可能縮水。
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地區,很多更是新加坡最值錢的地區,如以濱海灣金沙等豪華賭場飯店聞名的濱海灣水岸第一排。若全球升高 1.5°C,新加坡就有高達價值 500 億美元的房地產遭洪災淹沒之虞。另一方面,殼牌與艾克森美孚有石化廠區的裕廊島,也在可能淹沒之列。
與許多即將滅頂的太平洋島國不同,新加坡寸土寸金、價值連城,可能是海平面上升損失最慘重的地方,不過新加坡與許多即將滅頂的太平洋島國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新加坡有雄厚資金。李顯龍 2019 年時就發豪語,100 年內耗資 1,000 億新幣對抗海平面上升,至今注資 50 億新幣於海岸保護與水災防治基金。
李顯龍當年稱對抗氣候變遷,就與新加坡軍事力量一樣是生死交關的最優先事項。新加坡怎麼做,許多面臨同樣問題的國家也睜大眼睛看著,尤其也有濱海大城的泰國曼谷、美國邁阿密、紐約,中國上海等。
新加坡有七成海岸線有人為防護保護,以濱海灣為例,由造價 2.26 億新幣的濱海堤壩保護,與海洋隔開,七座巨大抽水機漲潮或豪大雨時,可將濱海灣內水往外抽。但隨著海平面上升,海岸防護基礎建設都必須強化升級。
政府、民間一起未雨綢繆
新加坡國立大學、水文資訊研究所與公用事業局合作,建立電腦模型,模擬海平面上升,加上暖化促使雨量增加,對海岸線造成的共同影響,預估 2025 年會完成,可預測洪災水深與持續時間,屆時可協助評估哪段海岸線最容易受威脅,以利基礎建設規劃。若過度建設會浪費很多資源,但保護不足過幾年又得加強升級,也一樣浪費公帑。
新加坡政府正在考慮主要河道設置暴潮防護堤壩,平時打開讓船隻通過,颱風來襲時關閉,保護工業地帶不受颱風暴潮巨浪影響。另外還思考提高沿海堤壩、水門高度,增建更多堤防,機場也新建航廈海平面上 18 英尺高之處,並設 6 英哩長排水系統以確保機場跑道不會淹水。
不僅政府,民間也一起未雨綢繆,城市發展有限公司於新加坡瑞吉飯店、萬麗宮購物中心、共和大廈都設置防水門、水位感測器,星獅地產有限公司也於 38 層大樓新建防水門。不過大體來說民間企業對極端氣候與海平面上升的反應速度仍然不足。
人工建設以外,新加坡也借自然力量,大自然對抗海岸侵蝕大浪的天然方式就是紅樹林,紅樹林可打碎海浪,又能留住沉積物,保護海岸。新加坡紅樹林能減少暴潮浪高達 75%,且對減碳也有幫助,因紅樹林固碳能力是雨林四倍。
不過光紅樹林還不夠對抗海平面上升威脅,新加坡考慮紅樹林搭配樹木,以及護岸建設,實驗正在克蘭芝水庫公園及韓都島進行。不過新加坡面臨兩難,若要更多人工基礎建設防洪,就無法保留紅樹林,該如何抉擇成為運用紅樹林保護海岸的最大挑戰。
尤其新加坡還在積極圍海造陸,也就是設置海堤圈出一塊海面後,將海水抽乾,形成新陸地,自然不可能會有紅樹林,此外新生地也會因低於海平面特別容易受水災影響。
新加坡過去認為自家海域風浪遠比擅長圍海造陸的荷蘭北海小,所以堤防不用建那麼高,節省造陸成本,但現在就要考量海平面上升後海水倒灌增加風險,整個排水系統也都承受巨大挑戰,故政府先在德光島小規模測試。
面對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台灣也飽受威脅,該如何應付,或許看看新加坡的成敗,可給我們一些啟示。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