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課動機
短版:
實用主義(pragmatism)有別於當前主流的實證主義及實存主義,強調以「問題及解方」(problem-and-solution oriente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當作是「知識」。本課程立足於實用主義的知識論立場,挑選以「解除他人的煩惱」作為方法論的政治思想經典,與同學一同探索、思辯和應用道德心理學、修身與治國等既基礎又高階知識課題,包括(1)實用主義的觀點、特色與限制、(2)傳統文化中的治理境界、(3)傳統文化中的治理智慧、(4)從修身到治國、(5)從原理到現象,以及(6)現實政治問題的解方等。本課程的目標是讓同學有機會靜下來、慢下來檢視先人留下的治理智慧,從中找到解除自己和他人痛苦,並進一步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平靜及幸福的方法。課程進行的主要形式(1)師生對談(以師生之間的問答與辯論為主);(2)指定課題由學生專題報告;(3)個案研討;(4)專家講演及對談;(5)實地參訪(看實際狀況進行)。
長版:
政治的核心是政治資源的經營與管理。政治(politics)與管理(management)相較,政治更為重要,因為政治資源指的是可見的預算經費以及看不見的權力關係、注意力以及記憶。掌握如何政治,才能清楚如何管理。但我們政治學的高等教育長期不願意碰觸這個課題,有幾個可能的原因。一是「政治」幾個世紀來被視為是骯髒的概念(鬥爭、不擇手段、無藥可救)而令政治學者無奈。二是「做政治」無法產生廣被專業(西方)期刊所認可的論文而打入冷宮(以後再說)。但對我來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長久來缺乏一套清楚的知識論立場及教學方式,導致了前兩個刻板印象無法反轉。
西方政治學將「專業化」與「研究」畫上等號的結果,已經使得以西方為首的知識社群其知識論趨向單一化(以可檢證的知識為尊)。現行的發問方式及知識生產模式的確可以創造出令人讚嘆的研究著作和知識,但另一方面,這些知識與層出不窮政治問題之間的鴻溝,卻日益擴大。一如經濟學者面對今日的諸多經濟手段失能而扼捥,更多的政治學者面對今日的政治亂象多半只能仰嘆。
政治學博士的訓練培養出調合實務與理論研究斷層的學者還不夠,問題並沒有解決。我將本課程視為為國內政治學博士課程走向實用主義與實證主義並重的第一步,以實用主義知識論的「問題」和「解方」作為研究的核心關懷(problem-solution oriented research),嘗試為這個改革踏出第一步。「政治學如何救世?」本課程的設置就是在我能力範圍內所能做且願意實踐的一種解方。
「實用主義」畢竟只是個當代的名詞。如果不侷泥於名詞,那麼它的溯源應該可達千年之前的中國政治思想家。這些長期被台灣政治學界所冷落的思想遺產,在我看來是實用主義知識論的教學研究厚實的教材。這些中國思想的珍貴文獻在今日的實證研究中無法被引用與重視的最主要原因,就我來看是因為當前全球政治學的知識論體系尚未轉向實用主義所致。
為什麼選擇在博士班開這門課,而非碩士班或碩專班?我有兩個期待:一、受過中山政研所博一方法論訓練(必修課)的博士生,對於人類知識的盲點及現行知識建構的方式已有基本認識,因此我們在談實用主義及其應用的時候,不會一味想成為或自視為實用主義的信徒而失去了對其他知識論體系的興趣與尊重。修這門課學生的基本條件是能夠在一個知識論多元主義的基礎上看見實用主義者的價值。二、政治學博士生職涯所要面對的「業界」若非學界即是政界或媒體界。有政治學方法論的基礎之後加上有職涯上的需要,才能對這門課所談的「治理」有感。
以下,我繼續以快問快答的方式來回答選課者對這門課選修前可能會有的疑問。
-
為什麼要用「政治資源的經營與管理」這個課名?
淺的來說,它是個大家看得懂、大學能接受、且可以投注個人無限想像的題目。雖然「經營」與「管理」會比「政治資源」吸睛,但這門課不是在上管理學,而是管理學的上游學問。深的來說,我希望以此課名履踐師道。這個課名與內涵承載了我啟蒙老師游伯龍教授的期許。 -
為什麼你覺得這門課特別到無法定位?
就我粗淺所知,當前政治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還沒有這種揉合思想、心理、管理學,以及統治、治理與政治於一身且正式以「解決他人痛苦」為目標的課程。 -
為什麼這門課不以企業管理學的角度來開設?
我個人覺得不必。從這門課的角度來看,政治學關懷的應該是被統治者的痛苦,以及如何解除他們的痛苦,因此在關懷上與管理學有多處互通。由於重點不是組織效率與利潤本身,所以為期只有十八週的課程,切入點及著重點自然不同。 -
憑什麼書生政治學教授可以上這門課?
重點不是誰在教,而是學習的人怎麼成就藉此來自己造福他人。我提供平台來建立你的信心,翻轉你對學門的看法,以及讓你在自己的崗位上,看出並做出對的決定。要在大學內發動這件事,由一名政治學教授來做較為容易,也有助於及在學門內樹立課程的正當性,但在我心裡,把事做對的並不一定是要一個博士。 -
為什麼作為一門研究所課程,你不特別偏重英文論文或專書?
我相信對現代人來說,即使是在台灣,看懂並融匯中國的古文所需的程度,將不會輸看懂英文學術論文。重點是,你必需用得上。中英文的學術論文對於現代實證知識生產是重要的基礎,因此我們會以它為輔;中文政治思想的典籍是一向是以實用主義作出發點的文本,因此就本課程來說,它是主要的閱讀材料。 -
為什麼要以中國政治思想的經典為主? 是不是你的「中國文化中心主義」在趨動?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好的東西不分古今,也不該區分是不是「中國的」。重點是,若它曾是個「解方」,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地、持平地評估它作為一個解方的能耐。所以修課的同學需要知道:這些中國傳統的文本是被研討的對象,但不是教條,也非唯一的解方。我們將一起評估(evaluate)並消化(comprehend)這些文本背後的實用價值。 -
看來這門課很有想法,但為什麼不早點開設這門課?
因為為中山政研所上了「政治學方法論」十年之後,我的心態現在才調整好,能夠面對顛覆自己後的自己。過去十年,我曾悠遊於實證主義和實存主義的知識論國度。這門課並非是向我自己的過去說不,而是向自己過往對其他知識論體系的無知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