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討論:風浪侵蝕「吃掉」海堤 九米高陳年垃圾現形
Published by 劉正山,
請同學在課前閱讀及思考這個問題。實用主義者該怎麼思考、怎麼處理這個問題?【2017-04-01/遠見雜誌/370期 】
《特別企畫》
風浪侵蝕「吃掉」海堤 九米高陳年垃圾現形
文。彭杏珠
在台灣還沒有垃圾焚化爐前,各地的垃圾掩埋場大多往人煙罕至的海邊蓋。這幾年,由於海岸不斷後退,造成國土流失,也讓海岸的垃圾掩埋場瀕臨二次汙染危機。
位於基隆市八斗子的環保復育公園就是代表之一。這裡每到假日都塞滿觀海人潮。當民眾被壯闊海景震懾時,可能不知道腳下踩的是224萬噸的陳年垃圾,多年來正遭受海浪沖蝕,成為海洋汙染的元凶之一。
這座垃圾山的前身就是基隆長潭里垃圾掩埋場,當初蓋在岸邊的海蝕平台上,面積10.3公頃,從1976年啟用至1992年封場,後來變更為教育部海洋科技博物館復育公園及潮境公園所在地。
垃圾掩埋的場址雖為較堅硬的海蝕平台,仍逃不過長年東北季風襲擊,及日益嚴峻的海浪侵蝕。儘管政府出手護堤,東北處的海堤仍逐漸崩塌,讓原本該塵封的陳年垃圾外露。
令人憂心的是,垃圾發酵膨脹所產生的廢水,直接排入大海。由於這裡是高經濟價值魚種、俗稱「軟絲」的烏賊產卵處,漁民擔心海底垃圾成為軟絲剋星。基隆市政府因此常派員潛水勘查,進行海洋維護。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施彤煒回憶,1999年籌設海科館時,海堤已破了大口,消波塊沉沒海底,地基都不見了。當時就看到垃圾大量掉落,電線桿、針頭、塑膠袋、拖鞋、水泥塊、強力膠、鐵罐應有盡有,汙染情況非常嚴重。
基隆市因此從1999至2002年分三階段施工,投入台幣1億6670萬元,維護這約一公里的海岸。
未料2009年時,別處海岸線又被侵蝕,垃圾山坍塌裸落。2005年7月接手復育公園的教育部,再緊急申請1.1億元,搶修東北側約110公尺的堤防。
但預算有限,做好這一段,另一段又開始崩塌。施彤煒指著東邊的海堤說,遠處幾條新護坡是2016年花400萬元強化的,中間明顯可見裸落的垃圾,而山底冒出一根根的黑色管子,就是早期掩埋的電線桿。
政府撒2.8億元 保護僅一公里海堤
近17年來,政府為維護基隆環保公園的海岸線,已撒下大把鈔票,共支出2.8億保護僅一公里的海堤,避免歷史垃圾再度現身,但效果卻有限。
現在連觀海平台的地磚也開始鬆動了。這裡原是一座九公尺高的垃圾山,被海水無數次淘空,垃圾不斷被捲走而塌成平地,「這正是海岸基腳被淘空的證明,」施彤煒說,海水灌入垃圾山,造成內部鬆動,原本平整的排水溝則因地基不穩而陷落損壞。
只是三公尺高的海堤如何保護九公尺高的垃圾山?對教育部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平常既無海堤維護預算,也不是海岸工程專家,每次僅能向中央爭取救災經費。
施彤煒深知一勞永逸的做法就是移除垃圾,「但初估清除224萬噸的垃圾,回收、焚化等處理費至少40至80億元,」他望著茫茫大海說,政府財政困窘,很難做到,「所以這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向中央要錢,每次申請到的經費也只能補破網,永遠補不滿。」
比基隆環保公園更棘手的是花蓮環保公園的海岸線。花蓮人都知道有座蓋在斷崖上的垃圾掩埋場。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呂允中說,難以想像40公尺高的斷崖上竟然埋著九公尺高的垃圾。「從垃圾山上一躍而下,就可以到太平洋了,」他進一步說,這正是2012年被攝影師齊柏林拍進《看見台灣》紀錄片,而聲名大噪的垃圾掩埋場。
花蓮環保公園位於七星潭南方的「四八高地」,早期是簡易垃圾堆置場,屬於國土保安林地,從1970年代啟用至2000年,之後復育為環保公園。
早在齊柏林拍攝前,花蓮環保公園已出現垃圾裸落,2005年環保署已補助地方2159萬元,辦理臨海擋土牆護坡工程。總計從2005至2012年,政府已動用6052萬餘元,搶救南端較緩坡的560公尺海岸線。
目前環保公園南端海岸線雖無立即危險,但根據水利署資料顯示,2009至2013年間,環保公園海岸段已被侵蝕達20公尺,還在不斷後退中。
加上花蓮海岸風浪巨大,侵蝕更驚人。七星潭居民表示,颱風來時,海床的石頭被海浪帶到200公尺遠的花蓮空軍基地圍牆上;連掩埋場南邊沿岸的自行車道,部分路面也被淘空。
花蓮縣政府環保局局長饒忠擔憂地說,只要大浪一來就會越堤,六年來岸邊固堤的鐵絲網都生鏽了,難保不會再被侵蝕,導致垃圾外露。
相比掩埋場南端的海岸線,最棘手的是北端斷崖上的垃圾山。翻遍花蓮縣政府所有檔案資料,均查無掩埋場北端的相關文件,饒忠跟所有學者專家都很好奇:這裡根本不能興建掩埋場,到底是誰將垃圾放在斷崖上?
由於掩埋場的北端地處岬頭,極易受天災、海浪侵蝕。禁不起去年接二連三颱風肆虐,在2016年9月22日梅姬颱風過後,岩盤上的垃圾因大雨沖刷掉落崖邊,垃圾袋、保特瓶、建築廢棄物堆滿狹小礫石灘,環保局趕緊請花蓮市公所(地方垃圾掩埋場歸鄉鎮市公所管理)趁退潮時,用人力撿拾。
由於情況危急,今年2月地方民代協同環保署、學者專家、花蓮環保局現勘,商討對策,答案竟然是「非常棘手,難以處理」。
剩五公尺寬礫石灘 機具難進入清理
月前,環保署雖請花蓮市公所提出完整計畫申請經費,但計畫書撰寫困難,「斷崖下僅剩五公尺寬的礫石灘,完全沒有腹地,車子、機具無法進出,」饒忠邊說邊搖頭,幾乎找不到廠商承接。
一位不具名的水利主管坦承,花蓮海岸線因板塊擠壓而抬升,海堤基座也會被抬起,不管如何防護,垃圾隨時會掉下來,「花大錢顧一座斷崖海岸有何意義?」他反問,基隆、花蓮垃圾掩埋場海堤修好三到五年就會再破損,地方又回頭來找中央要經費,不斷惡性循環下去。
「但身為地方政府能不解決嗎?」饒忠說,只要縣民抱怨,環保局就必須處理,地方真的無能為力,期許中央協助解決。頭痛的是,過去設在海岸邊的垃圾掩埋場並非基隆、花蓮而已,總計全國有102座距離海岸一公里及河岸500公尺的公有掩埋場。經環保署盤點後,共有九座需維護觀察的沿岸垃圾掩埋場,其中有五座在海岸邊。
距離海岸最近的是彰化縣芳苑鄉福興垃圾處理場,僅10公尺遠,現為灰渣暫存地,由於擋土牆崩塌、道路損壞,已在2014年進行改善,誰知道還能支撐多久?
十年來,僅環保署為防止掩埋場海岸線持續惡化,已補助六縣市9528萬元經費,這還未涵蓋其他部會的預算。「這些僅能急救止血而已,」施彤煒說,問題還是存在。
長期關注海洋垃圾議題的呂允中坦承,以現有技術及動輒數十億移除垃圾的費用,幾乎不可行。全民只能承擔後果,寄望未來找到解決方案。
【2017-04-01/遠見雜誌/370期】
引用文獻格式 (選擇格式後,直接點擊以複製到剪貼簿進行編輯)